遥感技术用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的监测

被引:18
作者
张世清
姜庆五
汪天平
赵根明
葛继华
机构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上海,上海,上海
关键词
卫星通信; 螺; 环境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8 [疫情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应用遥感技术探索适于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生态监测的合理指标。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东至县境内的一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3个相邻的洲滩作为遥感分析的研究现场。运用Idrisi遥感分析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多波段信息合成并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 ,计算反映地物绿度和亮度的校正植被指数 (NDVI)、穗帽变换绿色植被指数 (GVI)和亮度指数 (BI)值 ,结合现场调查情况 ,对上述各类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DVI、GVI和BI能够定量描叙地物特征 ,不同类型的地物 ,其NDVI、BI和GVI值有所差异 ,其中适宜钉螺孳生环境的NDVI、GVI和BI值的 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0 0 5 2 2~ 0 35 6 6、2 4 16 2~ 2 8 2 6 72和 2 9 340 4~ 4 0 3135。结果显示NDVI模型标记出的第 5、6类区域为钉螺的主要孳生地 ,第 4类区域为钉螺潜在扩散区域 ,其NDVI值为 0~ 0 1。GVI模型分类显示钉螺的孳生环境主要为第 5~ 7类区域 ,第 4类区域是钉螺迁移扩散的潜在区域 ,其GVI值为 2~ 10。NDVI、GVI均显示第 2、3类区域暂不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通过合理分组重新形成的NDVI和GVI指数图不仅能够反映洲滩钉螺孳生地以及钉螺潜在扩散区域的分布范围 ,而且能够反映洲滩的演变规律 ,即新生滩地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4+9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199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王立英
    姜庆五
    刘建翔
    赵根明
    陈贤义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0, (06) : 321 - 323
  • [2] 遥感图像对江滩型血吸虫病疫区分类研究
    林涛
    姜庆五
    张世清
    汪天平
    陈更新
    刘建翔
    韦建国
    赵根明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05) : 8 - 10+67
  • [3] 望江县1990~1999年江滩新发现钉螺分布情况的报告
    徐善来
    陈季然
    [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0, (01) : 24 - 24
  • [4] 1998年长江洪水后南京钉螺扩散分析
    谢朝勇
    杨惠敏
    裘伶
    徐国余
    [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 (04) : 187 - 187
  • [5]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血吸虫病的监测 Ⅲ.长江洲滩钉螺孳生地的监测
    周晓农
    孙乐平
    洪青标
    孙宁生
    胡晓抒
    M.Fuentes
    J.B.Malone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9, (04) : 199 - 202
  • [6]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滩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
    孙乐平
    周晓农
    曹奇
    洪青标
    江仲熙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 (04) : 212 - 214
  • [7]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植被土壤关系的研究
    钟久河
    张绍基
    刘志德
    吴文谱
    吴水助
    周慕卿
    胡林生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5, (04) : 206 -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