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

被引:17
作者
张展毅 [1 ]
李丰果 [2 ]
杨冠玲 [2 ]
李仪芳 [2 ]
曾凡进 [1 ]
曾立民 [3 ]
机构
[1]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2]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3]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监测仪器; 性能比对;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6.138
中图分类号
X851 [大气监测仪器设备];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颗粒物污染已成为我国的首要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复杂、危害较大,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颗粒物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研究情况,以及所研制的、基于滤膜称重法的、可同时测量PM10和PM2.5的DJ3-1型六工位自循环式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利用具有无限远光学系统的微分干涉相衬显微技术对该系统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进行了显微观察,得到粗颗粒和细颗粒的粒径分布,与Andersen公司240型双通道采样器的切割性能十分接近。与国内外部分监测仪器进行了同步的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的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已基本达到国外同类监测仪器的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767 / 7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北京冬、夏季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质量浓度谱分布
    胡敏
    赵云良
    何凌燕
    黄晓锋
    唐孝炎
    姚小红
    陈泽强
    [J]. 环境科学, 2005, (04) : 1 - 6
  • [2] 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杨轶戬
    宋宏
    [J].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5, (02) : 146 - 148
  • [3] 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吕建燚
    李定凯
    [J]. 环境保护科学, 2005, (02) : 5 - 8
  • [4] 大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及其发展
    杨书申
    邵龙义
    龚铁强
    刘昌凤
    [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 36 - 39
  • [5]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
    王平利
    戴春雷
    张成江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1) : 83 - 87
  • [6]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董雪玲
    [J]. 资源·产业, 2004, (05) : 52 - 55
  • [7] 浅谈采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影响因素
    阎云玲
    李建宏
    [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3, (04) : 42 - 45
  • [8] DIC显微术及在大气颗粒物观察中应用的研究
    岳成凤
    杨冠玲
    何振江
    饶明辉
    艾锦云
    [J]. 光电工程, 2003, (04) : 46 - 49
  • [9]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宋宇
    唐孝炎
    方晨
    张远航
    胡敏
    曾立民
    李成才
    毛节泰
    MICHAEL BERGIN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 468 - 471
  • [10] 付强,王瑞斌,郑浩浩,张艳霞,张学文.PM_(10)颗粒物采样器对比测试方法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