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

被引:23
作者
闻学泽 [1 ]
马胜利 [2 ]
雷兴林 [2 ]
西泽桑原保人 [3 ]
木口努 [3 ]
陈渠 [4 ]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4] 应用地质株式会社岩土研究所
关键词
地表破裂遗迹; 历史大地震; 安宁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四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引用
收藏
页码:826 / 8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J].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2]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3]   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 [J].
俞维贤 ;
宋方敏 ;
闻学译 ;
李传友 .
地震研究, 2001, (04) :346-350
[4]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J].
闻学泽 .
地震地质, 2000, (03) :239-249
[5]   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 [J].
冯元保 ;
杜平山 ;
黄玉书 .
四川地震, 2000, (Z1) :80-96
[6]   1536年强震与安宁河断裂上的最新地表断错 [J].
张成贵 ;
王新民 ;
裴锡瑜 .
四川地震, 1998, (04) :34-51
[7]   晚第四纪以来安宁河断裂的构造活动与演化 [J].
王新民 ;
张成贵 ;
裴锡瑜 .
四川地震, 1998, (04) :1-12
[8]   四川西昌1850年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研究 [J].
任金卫 ;
李玶 .
地震地质, 1993, (02) :97-106+193
[9]   历史强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大形势判定信息初探 [J].
黄圣睦 .
地震研究, 1985, (05) :485-495
[10]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