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金融的扶弱性及其在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效用

被引:5
作者
郁方 [1 ]
雷比璐 [2 ]
杨星 [3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与经济系
[2]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关键词
合作金融; 弱势群体; 农村资金供求瓶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3 [金融组织、银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合作金融的基本性质在中国的异化角度出发,分析合作金融在中国80多年发展变迁的背离格局,从金融消费分层、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缺失角度论证合作金融这种模式的扶弱性质,以及它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和广阔空间。文章的基本结论是一、合作金融的互助共荣特征具有明显的扶弱性质和更为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但其资金来源的互助性和利益的捆绑特点又使其比政策性金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二是被排除在主流商业金融之外,并难以享受政策金融恩泽的社会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具有互助扶弱性质的合作金融为其解决金融问题;三是合作金融在中国有其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但关键在于必须有政策、制度、治理与监管的综合效应下形成的平台。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 [J].
陈锡文 .
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1) :4-9
[2]  
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M].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史纪良主编, 2000
[3]  
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