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减碳强度的路径选择:国际比较的视角

被引:6
作者
孙焱林
李华磊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碳生产力;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资本累积;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5.02.007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提出碳生产力变化的六重分解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未来中国消减碳强度的路径选择。主要结论有:1980-2008年技术进步与资本累积推动了OECD国家碳生产力的增长,影响中国碳生产力增长的首要因素是源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其次是技术进步;偏向于重化工业的资本累积不利于碳生产力的增长,持续有效地改进技术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差距,应当成为未来中国消减碳强度的主要政策着力点;实证检验表明,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国际贸易以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提升环境技术水平有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J].
潘雄锋 ;
舒涛 ;
徐大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5) :101-105
[2]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J].
陈诗一 .
世界经济, 2011, 34 (04) :124-143
[3]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散的源泉:资本深化还是效率改进? [J].
郭玉清 ;
姜磊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7) :38-52+65
[4]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5]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J].
王锋 ;
吴丽华 ;
杨超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23-136
[6]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 [J].
李小平 ;
卢现祥 .
经济研究, 2010, 45 (01) :15-26
[7]   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 [J].
杨玉英 ;
郭丽岩 .
宏观经济研究, 2009, (04) :34-38
[8]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林伯强 ;
蒋竺均 .
管理世界, 2009, (04) :27-36
[9]   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 [J].
王兵 ;
吴延瑞 ;
颜鹏飞 .
经济研究, 2008, (05) :19-32
[10]  
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J] . Dong-hyun Oh,Almas Heshmati.Energy Economics . 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