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被引:47
作者
尹志军 [1 ]
鲁国永 [2 ]
邹翔 [3 ]
杨志鹏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钻井三公司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胜采地质研究所
[4]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采收率; 陆相储层; 剩余油; 驱油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0+117 +1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邓瑞健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04) :16-19+83
[2]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J].
彭仕宓 ;
尹志军 ;
常学军 ;
郝建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68-70+12
[3]   文13西气藏储层特征及剩余气开发潜力 [J].
张云鹏 ;
徐霜 ;
李东 ;
周翠萍 ;
李志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3) :261-263
[4]   库车坳陷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储层沉积非均质性 [J].
陈子炓 ;
寿建峰 ;
张惠良 ;
沈安江 ;
斯春松 ;
王少依 ;
皮学军 ;
蔡振忠 ;
徐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60-63
[5]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J].
魏纪德 ;
杜庆龙 ;
林春明 ;
张同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57-59
[6]   中国陆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J].
沈平平 ;
袁士义 ;
韩冬 ;
刘宝和 ;
张正卿 ;
李方明 .
石油学报, 2001, (01) :45-48+5
[7]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J].
俞启泰 .
石油学报, 2000, (02) :45-50+3
[8]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9]   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的探讨 [J].
韩大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5) :47-55+98
[10]  
油藏开发地质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彭仕宓,黄述旺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