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9 条
结构化理论在“地方”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三里屯的演变为例
被引:18
作者:
郎朗
[1
]
林森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绵阳市人民政府
来源:
关键词:
地方性;
地方演变;
结构化理论;
人文主义地理学;
社会建构学派;
三里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率先将"地方"作为独立概念提出来,强调了个体行动者在地方性的塑造中的主体性;社会建构学派则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出发,探讨了权力关系、经济生产形式等结构性因素对地方性形成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关于"地方"的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上大体可以分为强调个人经验和强调社会建构两个派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机制往往同时在地方性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化理论对解决这一分歧有建设性意义。把这一研究视角应用于对北京三里屯地方身份演变的研究中,论述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对"地方"的空间职能、社会认同以及其与外部的相对关系的影响。"地方"在结构化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既不只是个人经验和意义的总和,也不仅仅是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空间产物,而是"社会—个体—地方"这一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的一部分,既是上一环"结构—行动"互动的结果,又是下一次"结构—行动"互动的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065 / 1080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