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论在“地方”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三里屯的演变为例

被引:18
作者
郎朗 [1 ]
林森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绵阳市人民政府
关键词
地方性; 地方演变; 结构化理论; 人文主义地理学; 社会建构学派; 三里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率先将"地方"作为独立概念提出来,强调了个体行动者在地方性的塑造中的主体性;社会建构学派则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出发,探讨了权力关系、经济生产形式等结构性因素对地方性形成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关于"地方"的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上大体可以分为强调个人经验和强调社会建构两个派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机制往往同时在地方性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化理论对解决这一分歧有建设性意义。把这一研究视角应用于对北京三里屯地方身份演变的研究中,论述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对"地方"的空间职能、社会认同以及其与外部的相对关系的影响。"地方"在结构化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既不只是个人经验和意义的总和,也不仅仅是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空间产物,而是"社会—个体—地方"这一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的一部分,既是上一环"结构—行动"互动的结果,又是下一次"结构—行动"互动的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065 / 108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地方性形成过程中结构性动力与非结构性动力的关系——以曲阜地方性塑造过程为例 [J].
唐顺英 ;
周尚意 ;
刘丰祥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 (06) :120-124
[2]   拉萨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认同建构 [J].
胡宪洋 ;
白凯 .
地理学报, 2015, 70 (10) :1632-1649
[4]   现代性语境下地方性与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拉萨“藏漂”群体为例 [J].
钱俊希 ;
杨槿 ;
朱竑 .
地理学报, 2015, 70 (08) :1281-1295
[5]   全球化与地方认同:城市历史街区研究的新视角 [J].
廖春花 ;
杨坤武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 (01) :49-56
[6]   北京市居民的历史地段的地方感研究 [J].
张敏 ;
汪芳 .
城市问题, 2013, (09) :43-51
[7]   周庄古镇创造性破坏与地方身份转化 [J].
姜辽 ;
苏勤 .
地理学报, 2013, 68 (08) :1131-1142
[8]   大城市健身消费与地方建构 [J].
林耿 ;
沈建萍 .
地理学报, 2011, 66 (10) :1321-1331
[9]   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 [J].
周尚意 ;
杨鸿雁 ;
孔翔 .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1566-1576
[10]   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 [J].
姚上海 .
学术论坛, 2010, 33 (08) :20-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