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

被引:14
作者
崔之久
杨晓燕
夏正楷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3]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遗址堆积形态; 自然环境背景; 文化传承方式; 区域分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2 [地区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 ,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 ;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 ,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 ,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 ,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 ,考古文化在时空上 ,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 ,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 ,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 ,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 ,可以造成考古文化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
引用
收藏
页码:434 / 4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 [J].
夏正楷 ;
邓辉 ;
武弘麟 .
地理学报, 2000, (03) :329-336
[2]   说“丘”──城的起源一议 [J].
高广仁 .
考古与文物, 1996, (03) :26-30
[3]   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J].
杨虎 .
文物, 1994, (05) :37-52
[4]   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J].
胡秉华 .
考古, 1993, (06) :461-467+557
[5]   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 [J].
Shandong Archaeological Team ;
IA ;
CASS .
考古学报, 1986, (03) :307-338+391
[6]   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 [J].
吴汝祚 ;
万树瀛 .
考古学报, 1984, (02) :159-191+264
[7]   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J].
高广仁 ;
任式楠 .
考古学报, 1964, (02) :57-106+223
[8]   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 [J].
王思礼 ;
蒋英炬 .
考古 , 1963, (07) :351-361+6
[9]  
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M].高广仁著;.科学出版社.2000,
[10]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