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中期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球生物学背景

被引:9
作者
贾建忠
万晓樵
张翼翼
赵静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海相富有机碳沉积; 大洋缺氧事件; 古海洋生产力; 白垩纪中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白垩纪中期(约125~88Ma)海相富有机碳沉积广泛发育于全球各主要洋盆和沉降区,是许多大油田的重要烃源岩。文中从地球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当时海相富有机碳沉积的地质背景和主控因素,认为在白垩纪中期全球事件频发的特殊背景下,保存条件(大洋缺氧)和生产力的提高共同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大洋缺氧不但加快了海洋生物的灭绝和更替,使有机质大量堆积,而且促进了营养元素(P、N、Fe等)的再生和厌氧自养型海洋微生物(如蓝细菌、绿硫细菌和古菌类等)的极度繁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高的生产力又反过来加剧了海洋的缺氧。新的研究成果(Os同位素证据)表明,白垩纪大规模海底火山作用引发了持续的温室效应和海水循环的静滞、紊乱以及弱上升流发育,进而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大洋缺氧事件(OAE)的发生,最终造成有机质的广泛堆积和保存。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事件的分子化石记录 [J].
谢树成 ;
黄咸雨 ;
黄俊华 ;
龚一鸣 ;
王永标 ;
杨桂芳 ;
陈林 .
地学前缘, 2006, (06) :208-217
[2]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J].
陈践发 ;
张水昌 ;
孙省利 ;
吴庆余 .
地质学报, 2006, (03) :467-472
[3]   分子地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述评 [J].
王红梅 ;
谢树成 ;
赖旭龙 ;
黄俊华 ;
杨娇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6) :664-670
[4]   古海洋生产力指标研究进展 [J].
黄永建 ;
王成善 ;
汪云亮 .
地学前缘, 2005, (02) :163-170
[5]   中国各时代油气形成母源体探讨 [J].
万传彪 ;
乔秀云 ;
赵传本 ;
陈春瑞 ;
金玉东 ;
王平 .
世界地质, 2004, (01) :35-40
[6]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以西藏南部为例 [J].
万晓樵 ;
刘文灿 ;
李国彪 ;
李艳 .
中国地质, 2003, (01) :36-47
[7]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郝诒纯, 1993
[8]  
Cretaceous climate, volcanism, impacts, and biotic effects[J] . Gerta Keller.Cretaceous Research . 2008 (5)
[9]  
Evolving ideas about the Cretaceous climate and ocean circulation[J] . William W. Hay.Cretaceous Research . 2008 (5)
[10]  
Ocean anoxic events in the mid-Cretaceous simulated by a 3-D biogeochemic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 . Kazuhiro Misumi,Yasuhiro Yamanaka.Cretaceous Research . 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