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评价(英文)

被引:20
作者
王静爱 [1 ]
苏筠 [1 ]
商彦蕊 [2 ]
洪世奇 [3 ]
王志强 [4 ]
刘珍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4]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脆弱性; 雨养农业; 灌溉农业; 水田农业; 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 旱灾;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23 [旱灾];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旱灾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世界近一半的国家干旱严重。中国旱灾频繁,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随着人口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承灾体脆弱性对灾情的放大也在增加。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和耕地承灾体的区域组合角度,在旱灾频发高值区,选择雨养农业、灌溉农业和水田农业为主要承灾体类型,构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生产压力和生活压力,灾前—灾中易损性和灾中—灾后适应性等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兴和)、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邢台)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鼎城)。基于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区域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J].
王静爱 ;
孙恒 ;
徐伟 ;
周俊菊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2) :1-6
[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 [J].
吴国庆 .
生态经济, 2001, (08) :22-25
[3]   人为因素在农业旱灾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讨──以河北省旱灾脆弱性研究为例 [J].
商彦蕊,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1998, (04) :35-43
[4]   中国现代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 [J].
李克让,尹思明,沙万英 .
地理研究, 1996, (03) :6-15
[5]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J].
傅伯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1991, (04) :1-8
[6]  
刘燕华,李秀彬主编.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  
吴传钧主编.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  
范宝俊主编.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  
程序等著.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  
王劲峰等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