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

被引:5
作者
胡乃武
王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
关键词
产业; 投资; 财政管理; 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1 [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正>同总量问题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的。无论结构变迁中重点产业的选择基准的技术难度有多大、掣肘因素有多强,我们认为从宏观的高度审视有两点是可以明晰的:一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理论模式分析中探寻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摆脱贫困,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迈进。可是在这一进程中又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资金短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曾经提出过两种相反的理论模式: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基础产业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初。均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尤其是在基础产业部门和一般加工制造部门之间)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彻底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创立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
引用
收藏
页码:3 / 6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