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49
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蔡文贵
机构
[1] 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广州
[4] 广东广州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多样性;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32 [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估];
学科分类号
090803 ;
摘要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出现浮游动物8门20大类709种。优势种的组成各海域显示明显差异,调查期间共有8种优势种,即:异尾宽水蚤(Temoradiscaudata)、普通波水蚤(Undinulavulgari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er)、叉胸刺水蚤(Centropagesfurcatus)、亚强真哲水蚤(Eu calanus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和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浮游动物4季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08~38.27mg/m3,平均25.27mg/m3,以冬季最高,夏、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平面分布呈斑块状,并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漂移,春、秋季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北部湾北部近海区;夏季,自台湾浅滩至粤西近海一带水域密集度较高;冬季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栖息密度范围为0.24~621.13ind/m3,4季平均27.52ind/m3,平面分布总体以近岸水域最高,不同季节,分布趋势发生一定变化,高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台湾浅滩、北部湾北部和粤西近海。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5.55,平均3.90,自北向南递增。季节变化以夏、春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0.02~4.63,平均2.93,多样性水平Ⅱ级,显示南海北部浮游动物多样性丰富。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J].
郭沛涌 ;
沈焕庭 ;
刘阿成 ;
王金辉 ;
杨元利 .
生态学报, 2003, (05) :892-900
[2]   黄海和东海西部浮游动物羣落的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J].
郑执中 .
海洋与湖沼, 1965, (03) :199-204
[3]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专集[M]. 海洋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编], 1996
[4]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M]. 海洋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96
[5]  
广东省浅海滩涂增养殖渔业环境及资源[M]. 科学出版社 , 余勉余等著, 1990
[6]  
南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南海区渔业指挥部编, 1989
[7]  
南海中部海域环境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海洋出版社 , 国家海洋局编, 1988
[8]  
广东海岛海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 郭金富,李茂照,余勉余.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4
[9]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海南岛以东][R],第2册[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