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油气主力源岩探讨

被引:47
作者
陈建平
黄第藩
李晋超
秦勇
机构
[1]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矿业大学
关键词
侏罗系; 煤系泥岩; 煤; 原油; 生物标志物; 油源; 吐哈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煤系地层中的石油主要来源于煤系泥岩还是煤层的问题是目前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们争论的热点。本文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为例,深入研究了侏罗纪煤系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煤系泥岩很发育,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达400~1000 m,且生油潜力较高,主要生油层八道湾组热解生油潜量平均在4 mg/g左右,西山窑组也在2 mg/g左右,目前钻井获得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的成熟度R0=0.6%~1.3%,具备了形成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和生成成熟原油的热演化条件。大多数煤系原油密度为0.75~0.85 g/cm3,含蜡量5%~20%,硫含量<0.5%,饱和烃含量70%~90%,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较高,C21-/C22+>3,饱和烃ααα-C29甾烷S/(S+R)值>0.4,芳烃甲基菲指数在0.4~0.8之间,原油碳同位素在-28‰—-25‰之间,总体看来以轻质、中蜡-低高蜡、低硫成熟原油为主。煤系原油与煤系泥岩具有十分相似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三环萜烷含量低且C22以前低碳数高于C22以后高碳数,Ts/Tm、C29Ts/C29藿烷、C30重排藿烷/C30藿烷值相对较高,而Tm/C30藿烷、C31藿烷/C30藿烷值相对较低。煤和碳质泥岩的这些比值均与煤系原油及泥岩相反,甾烷和藿烷的分布也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煤系泥岩是主要油源岩,煤和碳质泥岩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52
页数:1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