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析初探

被引:6
作者
陈大霞
司马杨虎
孙德斌
鲁成
向仲怀
机构
[1] 农业部蚕桑重点实验室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
[2] 农业部蚕桑重点实验室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 重庆
[3] 重庆
[4] 苏州大学蚕桑系
[5] 江苏苏州
关键词
家蚕; 杂交分离系; AFLP;
D O I
10.13718/j.cnki.xdzk.2003.02.003
中图分类号
S882 [蚕的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501 ;
摘要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LP分析,获得了617个AFL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4+107 +10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AFLP的一种改进方法 [J].
万春玲,谭远德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2) :92-95+100
[2]   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的重建 [J].
常青 ;
周开亚 .
生物多样性, 1998, (01) :55-62
[3]  
家蚕遗传育种学[M]. 农业出版社 , 向仲怀 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