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34
作者
何凡能 [1 ]
李士成 [1 ,2 ]
张学珍 [1 ]
葛全胜 [1 ]
戴君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耕地数据集; 分析对比; 中国传统农区; 过去300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其可靠性如何,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为基础,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km×60km)三个空间尺度,对SAGE(2010)和HYDE3.1数据集中有关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SAGE(2010)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其中1700-1950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1950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HYDE3.1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70%或>70%)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超过90%(<-90%或>90%)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国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1190 / 120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的区域评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李蓓蓓
    方修琦
    叶瑜
    张学珍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8) : 1048 - 1059
  • [2]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叶瑜
    方修琦
    任玉玉
    张学珍
    陈莉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3) : 340 - 350
  • [3]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
    林珊珊
    郑景云
    何凡能
    [J]. 地理学报, 2008, (01) : 83 - 92
  • [4] 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石正国
    延晓冬
    尹崇华
    王召民
    [J]. 科学通报 , 2007, (12) : 1436 - 1444
  • [5] 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陈星
    雷鸣
    汤剑平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0) : 1075 - 1082
  • [6] 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巧萍
    丁一汇
    董文杰
    [J]. 气象学报, 2006, (03) : 257 - 270
  • [7]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封志明
    刘宝勤
    杨艳昭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 35 - 43
  • [8]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叶笃正
    符淙斌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05) : 336 - 341
  • [9]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赵赟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 43 - 50+116
  • [10] Land-cover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a western Norwegian cultural landscape since 1865, based on an old cadastral map and a field survey[J] . Liv Norunn Hamre,Stein Tage Domaas,Ingvild Austad,Knut Rydgren.Landscape Ecology . 20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