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市场理性与公民权利:“农民工”称谓变迁的内在逻辑

被引:3
作者
苗红娜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 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市场理性; 公民权利; “农民工”;
D O I
10.15991/j.cnki.411028.2017.06.002
中图分类号
D412.6 [工会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称谓经历了"民工""盲流""流动人口""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变化。从政治经济逻辑来看,这一过程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核心目标的影响,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不断博弈的过程与结果,尤其是在全能型国家逐步放权的过程中,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国家的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的巨大压力,为履行对城市工人的社会契约,"农民工"群体被污名化为"盲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完善,在发展主义国家策略下,市场逻辑的强力推动促使"农民工"快速流动,国家的维稳压力巨大,对"农民工"群体实现了从控制到管理的观念变革。2005年以后,"农民工"的公民权利问题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在和谐发展的框架下国家的治理策略从管理转向服务。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我国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现状分析 [J].
李道荣 ;
袁满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6 (03) :130-137
[2]   社会称谓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形象变迁 [J].
王道勇 .
中州学刊, 2016, (01) :74-79
[3]  
认知、移情与行为:新市民群体角色再造的内在机理——基于大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调查分析[J]. 文军,沈东.人文杂志. 2015(01)
[4]   从城市边缘人到新市民——35年,中国电影农民工形象的变迁 [J].
于文辉 ;
张琪 ;
厉倩 .
中国工人, 2014, (11) :29-33
[5]   农民工媒介形象再现及其内在逻辑——基于央视春晚的分析 [J].
陈世海 .
青年研究, 2014, (05) :70-78+96
[6]   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变迁 [J].
王智 ;
甘露 .
新闻世界, 2014, (04) :210-212
[8]   被再现的他者:中国工人群体的媒介形象 [J].
苏林森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8) :37-45
[9]   镜头里的正能量:新闻图片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及变迁——以《人民日报》(1980-2012)为例 [J].
徐湛 ;
郑欣 .
新闻界, 2013, (06) :29-37
[10]   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权政治的兴起 [J].
熊易寒 .
开放时代, 2012, (11) :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