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林浩 [1 ,2 ]
刘丽君 [1 ]
吴俊江 [1 ]
钟鹏 [1 ]
林蔚刚 [1 ]
董德建 [1 ]
马岩松 [1 ]
刘鑫磊 [1 ]
程莉莉 [1 ,2 ]
魏崃 [1 ,2 ]
刘德生 [3 ]
机构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2]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3]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模式; 同化物积累; 光合生理;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cm垄上双行"和"110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56 / 4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超高产大豆主要群体生理参数与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 [J].
魏建军 ;
罗赓彤 ;
张力 ;
潘文远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03) :272-276
[2]   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J].
朱洪德 ;
朱桂英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2) :154-159
[3]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J].
刘忠堂 .
大豆科学, 2002, (02) :117-122
[4]   大豆窄行平播密植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规律 [J].
刘丽君 ;
祖伟 ;
张瑞忠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26-31
[5]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J].
王晓梅,崔坤,房正,赵庆丽 .
吉林农业科学, 1996, (04) :39-42
[6]  
大豆产量生理[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董钻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