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被引:16
作者
王可勇
姚书振
吕新彪
机构
[1] 长春科技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成矿流体;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川西北;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1.03.011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 原生矿石形成及表生氧化 金次生再富集等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Ⅰ黄铁矿 毒砂 石英;Ⅱ石英 白钨矿 辉锑矿;Ⅲ石英 雄雌黄及Ⅳ石英 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集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K+及Ca2+为主,阴离子主要为及Cl-,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Cl-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混入并逐渐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流体混合及相分离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