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我国农地抛荒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被引:1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立达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卫宜
机构
:
[1]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年
/ 29期
关键词
:
农地抛荒;
边际收益;
城市化进程;
土地制度;
D O I
:
10.13989/j.cnki.0517-6611.2008.29.170
中图分类号
: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
基于对重庆某县某镇农地抛荒现象的调查统计,从农地边际效益、城市化进程、农村土地制度3个方面对农村农地抛荒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地抛荒现象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粮食危机等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2966 / 1296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
[J].
熊祥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熊祥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沈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廖和平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1)
:2536
-2538
[2]
农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润秋
;
宋艳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艳艳
.
农村经济,
2006,
(01)
:31
-34
[3]
当前农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成都平原为例
[J].
李启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李启宇
;
张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张文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不详
.
农村经济 ,
2005,
(09)
:33
-35
[4]
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索
[J].
刘翠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刘翠萍
.
中国流通经济,
2004,
(06)
:22
-25
[5]
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涛
;
王雅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王雅鹏
.
调研世界,
2003,
(02)
:15
-19
[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高杰.吉林大学.2007, 03
←
1
→
共 6 条
[1]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
[J].
熊祥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熊祥强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沈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廖和平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1)
:2536
-2538
[2]
农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润秋
;
宋艳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艳艳
.
农村经济,
2006,
(01)
:31
-34
[3]
当前农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成都平原为例
[J].
李启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李启宇
;
张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张文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不详
.
农村经济 ,
2005,
(09)
:33
-35
[4]
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索
[J].
刘翠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刘翠萍
.
中国流通经济,
2004,
(06)
:22
-25
[5]
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涛
;
王雅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王雅鹏
.
调研世界,
2003,
(02)
:15
-19
[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高杰.吉林大学.2007, 0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