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68
作者
魏玉香 [1 ]
银燕 [2 ]
杨卫芬 [2 ]
芮冬梅 [1 ]
杭维琦 [1 ]
机构
[1]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PM2.5; 霾; 气象因子; 能见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文章利用2007年南京市草场门和迈皋桥采样点的PM2.5在线监测资料研究了南京地区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月季变化、日变化特征分析。并利用同时期气象资料分析了PM2.5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细颗粒物污染较严重,草场门采样点各月超标率均在55%以上,年超标率达72%;2采样点各季节霾天气下PM2.5质量浓度均大于非霾日下浓度均值,不管是霾天气还是非霾天气下,草场门采样点各季节PM2.5质量浓度均高于迈皋桥采样点(除秋季非霾天气)。2007年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春冬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特点;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对PM2.5质量浓度与水平能见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8。草场门采样点霾天气下平均能见度水平仅5.2 km,最高能见度为13 km,最低为1.7 km。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沈阳市环境空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J].
闫向阳 ;
杜刚 .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03) :20-22
[2]   广州灰霾期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粒径的分布 [J].
段菁春 ;
毕新慧 ;
谭吉华 ;
盛国英 ;
傅家谟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01) :6-10
[3]   气象条件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J].
尹振东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03) :46-47
[4]   南京市区与郊区大气PM2.5中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 [J].
樊曙先 ;
樊建凌 ;
郑有飞 ;
王正梅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2) :146-150
[5]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J].
董雪玲 .
资源·产业, 2004, (05) :52-55
[6]  
广州城市灰霾的出现及其警示[J]. 刘攸弘.广州环境科学. 2004(02)
[7]  
广州城市灰霾的出现及其警示[J]. 刘攸弘.广州环境科学. 2004 (02)
[8]   上海市城区典型居民住宅区PM2.5的污染状况分析 [J].
谈荣华 ;
张元茂 ;
郑叶飞 ;
楼文艳 .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4, (03) :226-229
[9]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 于建华,虞统,魏强,王欣,时建纲,李海军.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10]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李成才 ;
毛节泰 ;
MICHAEL BERGIN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