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页岩压裂形成缝网能力的新方法

被引:52
作者
郭天魁 [1 ]
张士诚 [1 ,2 ]
葛洪魁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关键词
页岩; 可压性; 脆性; 压入硬度; 裂缝密度; 分维;
D O I
10.16285/j.rsm.2013.04.025
中图分类号
TU452 [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页岩储层的"体积压裂",使美国页岩气产业取得巨大成功,有效评价压裂裂缝网络形成的难易程度,是压裂开采的首要目标,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此开发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针对10种岩芯,测试岩石力学参数,并对比分析常用的3种页岩脆性评价方法。采用压后裂隙结构面迹长分布的分维值和面密度对裂缝进行定量表征,并对压后崩落碎块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认为,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判别法与塑性系数判别法用于评价岩石脆性,精确度更高;脆性岩石通常表现为高杨氏模量或(和)低泊松比的特征,与单轴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压入硬度没有对应关系;压裂裂缝的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分维可用于定量评价压后裂缝网络复杂度;硬度越高,压后裂缝密度越小;脆性越强,压后裂缝密度越大。新方法是岩石脆性、硬度和天然裂缝系统(和沉积层理)特征的综合体现,用于评价页岩压后形成缝网的能力,不仅直观可靠,而且简单有效,有利于现场推广应用,对于今后页岩气或致密砂岩气开发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47 / 9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页岩气测井解释和岩心测试技术——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例 [J].
吴庆红 ;
李晓波 ;
刘洪林 ;
陈霞 .
石油学报, 2011, 32 (03) :484-488
[2]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建议 [J].
陈作 ;
薛承瑾 ;
蒋廷学 ;
秦钰铭 .
天然气工业, 2010, 30 (10) :30-32+116
[3]   随机裂缝性储层压裂特征实验研究 [J].
陈勉 ;
周健 ;
金衍 ;
张广清 .
石油学报, 2008, (03) :431-434
[4]   分形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定量预测研究和评价 [J].
邓攀 ;
陈孟晋 ;
杨泳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6, (02) :18-20+104
[5]   岩体裂隙网络的分形特征 [J].
刘建国 ;
彭功勋 ;
韩文峰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4) :96-99
[6]   岩石损伤和破碎相关性的分形分析 [J].
高峰 ;
谢和平 ;
巫静波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 (05) :503-506
[7]   岩石块度分布的分形性质及细观结构效应 [J].
高峰,谢和平,赵鹏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4, (03) :240-246
[8]  
基于分形理论的储层特征及压裂造缝机理研究[D]. 李玮.大庆石油学院. 2010
[9]  
裂隙岩体损伤力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 易顺民, 2005
[10]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陈庭根,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