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华南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9
作者
吴风波
李岩松
苏丽蓉
机构
[1] 民航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风切变; 冷池; 配料法; 华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常规观测、气象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3月31日和5月17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触发机制、垂直风切变,以及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灾害性天气的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是在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由850 hPa切变线与地面锋面共同抬升触发而成。在移动过程中强对流前部和后部低层都存在有组织的上升和下沉运动,配合大气环境中有利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系统内部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生成,从而维持了两次强对流过程完整的回波形态和较长的生命史。2)在低层0—3km高度,两次强对流均存在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垂直风切变,但3月31日过程的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更显著,风速增大更明显,垂直风切变更大。在移动过程中强回波后部均有冷池结构形成,但3月31日过程的冷池强度、分布范围和厚度都明显强于5月17日过程。这种显著差异,使得前者更有利于出现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归纳出的基于"配料法"的预报思路:在水汽条件充足、K指数大于38°C、CAPE大于1 400 J/kg、SI指数小于-2,有锋面、切变线等抬升触发条件存在的情况下,在华南地区需要考虑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当低层0—3 km高度出现风向强烈顺时针旋转、风速增大、垂直风切变增强,并出现强冷池中心时,还需要考虑有组织的强对流天气生成,这有利于提前做好冰雹、大风预警预报。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近10年广东冰雹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 [J].
李怀宇 ;
何如意 ;
胡胜 ;
张羽 ;
罗聪 .
气象科技, 2015, 43 (02) :261-269
[2]   浅析气象服务对民航运输业全过程决策的支持作用 [J].
吴风波 ;
肖海平 ;
成永勤 .
广东气象, 2015, 37 (01) :47-51
[3]   构建中南地区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的研究 [J].
吴晓宏 .
广东气象, 2013, 35 (03) :54-57
[4]   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71-386
[5]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J].
俞小鼎 ;
周小刚 ;
王秀明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11-337
[6]   基于“配料”的暴雨预报 [J].
张小玲 ;
陶诗言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 2010, (04) :754-766
[7]   基于“配料法”的湖南省暴雨落区预报 [J].
韩沁哲 ;
蔡荣辉 ;
匡方毅 .
广东气象, 2009, 31 (01) :12-14+18
[8]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地面大风预报中的应用 [J].
东高红 ;
吴涛 .
气象科技, 2007, (06) :877-88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