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

被引:52
作者
邓雪娇 [1 ]
吴兑 [1 ]
唐浩华 [2 ]
范绍佳 [2 ]
黄浩辉 [1 ]
毛伟康 [1 ]
叶燕翔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热带季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南岭山地; 雾与能见度; 天气系统; 风、温、湿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3 [个例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1年3月上旬在南岭山地进行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有雾和无雾时的天气型和边界层风、温、湿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空气影响期间出现的地面雾是低空湿度饱和区向地面扩展,云底接地形成的雾,锋面雾消散过程实质上为雾层底逐渐抬升离开地面的过程。边界层结构受天气系统的影响,锋面逆温结构对雾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单层强逆温结构有利于雾的发展和维持,多层(双层)弱逆温结构容易导致雾消散;出现雾与前期低空南风强劲,高空盛行西南或西南西气流,充分回暖增湿,导致整层空气湿度大有密切关系;浓雾维持期间,出现小到中雨时,雨强峰值时间段都出现能见度短时好转的现象,否则则反之,表明云雾中的微物理过程与能见度有密切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881 / 8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
    吴兑
    赵博
    邓雪娇
    毕雪岩
    范绍佳
    [J]. 高原气象 , 2007, (03) : 649 - 654
  • [2] 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
    史月琴
    邓雪娇
    胡志晋
    吴兑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4) : 351 - 359
  • [3] 北方地区春冬季雾天边界层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王凯
    张宏升
    王强
    李富余
    陈家宜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 55 - 60
  • [4] 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作用的分析
    万齐林
    吴兑
    叶燕强
    [J]. 高原气象, 2004, (05) : 709 - 713
  • [5] 陕西省大雾的气候特征
    贺皓
    吕红
    徐虹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4, (03) : 407 - 411
  • [6] 南岭山地浓雾的物理特征
    邓雪娇
    吴兑
    叶燕翔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3) : 227 - 236
  • [7]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李子华
    [J]. 气象学报, 2001, (05) : 616 - 624
  • [8] 城市化对西双版纳辐射雾的影响
    黄玉仁
    沈鹰
    黄玉生
    谭应中
    [J]. 高原气象, 2001, (02) : 186 - 190
  • [9] 西双版纳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黄玉生
    黄玉仁
    李子华
    陈宝君
    黄建平
    顾江新
    [J]. 气象学报, 2000, (06) : 715 - 725
  • [10] 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
    李子华
    黄建平
    周毓荃
    朱诗武
    [J]. 气象学报, 1999, (05) : 622 -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