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伏兵
王三敏
谭玉
李敏
葛中林
刘建华
陈皆春
机构
[1]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强化降压治疗; 脑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4.1 [高血压];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早期降压目标值不同分为强化降压治疗组(强化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强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发病24 h内予以微量泵静脉注射乌拉地尔降压治疗,强化组平均动脉压(MAP)目标值(110±5)mm Hg;对照组MAP目标值(130±5)mm Hg。所有患者应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血压监测,采用ABC/2方法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运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4 h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描述频谱形态改变。对两组患者于入院时、治疗后24 h、治疗7 d后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24 h后强化组和对照组Vs、RI、Vm、PI进行组间比较,强化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强化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周围水肿带体积、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第7天,强化组的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NIHS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强化组和对照组各有8例和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强化降压治疗有助于减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周围水肿带体积,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对患者MCA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603 / 360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 [J].
杨玉梅 ;
贺丽 ;
赵晓 ;
金晓烨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08) :100-101
[2]   急性脑出血的早期强化降压治疗 [J].
陈纯波 ;
吕波 .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05) :675-677
[3]   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和预后的影响 [J].
肖鹏 ;
朱保成 ;
万鹏 ;
明洪 .
浙江医学, 2013, 35 (22) :2009-2010
[4]   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影响 [J].
巩法桃 ;
于立萍 ;
田强元 ;
董树刚 ;
朱莉 ;
刘龙龙 ;
沈象鹏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 (05) :344-346
[5]   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作用 [J].
马世江 ;
赵家鹏 ;
李静 ;
李素芳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07) :19-21
[6]   Rapid administration of antifibrinolytics and stric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Sorimachi, T ;
Fujii, Y ;
Morita, K ;
Tanaka, R .
NEUROSURGERY, 2005, 57 (05) :837-843
[7]   Hypoperfusion without ischemia surrounding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Zazulia, AR ;
Diringer, MN ;
Videen, TO ;
Adams, RE ;
Yundt, K ;
Aiyagari, V ;
Grubb, RL ;
Powers, WJ .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1, 21 (07) :804-810
[8]   Diffusion-weighted MRI and proton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secondary neuronal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arhuapoma, JR ;
Wang, PY ;
Beauchamp, NJ ;
Keyl, PM ;
Hanley, DF ;
Barker, PB .
STROKE, 2000, 31 (03) :72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