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

被引:18
作者
周国逸 [1 ]
周存宇 [1 ]
LiuShuguang [2 ]
唐旭利 [1 ]
欧阳学军 [1 ]
张德强 [1 ]
刘世忠 [1 ]
刘菊秀 [1 ]
闫俊华 [1 ]
温达志 [1 ]
徐国良 [1 ]
周传艳 [1 ]
罗艳 [1 ]
官丽莉 [1 ]
刘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 SAIC,EROSDataCenter,USGeologicalSurvey,SiouxFalls,SD,USA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恢复演替系列; 地下部分; 碳库; 累积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 [森林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对亚热带顶极森林生态系统-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凋落物与粗死木输入量和现存量以及水文学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结合5年一次的根系生物量动态观测资料和1年的土壤呼吸与凋落物+粗死木呼吸测定,得到了该恢复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和累积速率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2002年地下部分碳库分别为23191±2538,16889±1936和12680±1854g·m?2.从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83±97,193±85和213±86g·m?2·a?1.3个森林类型全年都表现出碳的净增长态势,即相对于大气来说,3个森林类型的地下部分总体上是碳汇,但季节上有差异,表现在每年的4~6月份是较强的碳源,7~9月份是较弱的碳源;10~11月份是较强的碳汇,12~3月份是较弱的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1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某些沉积元素转移过程中的浓度分析 [J].
周国逸 ;
罗艳 ;
欧阳学军 ;
褚国伟 ;
张倩媚 .
生态学报, 2003, (07) :1408-1414
[2]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 [J].
唐旭利 ;
周国逸 ;
周霞 ;
温达志 ;
张倩媚 ;
尹光彩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04) :484-489
[3]   长白山不同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地下C贮量的调查 [J].
杨丽韫 ;
李文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204-209
[4]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5]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 [J].
温达志 ;
魏平 ;
孔国辉 ;
叶万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9, (04) :74-82
[6]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的凋落物现存量 [J].
张庆费 ;
徐绒娣 .
生态学杂志, 1999, (02) :3-5
[7]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J].
李意德 ;
吴仲民 ;
曾庆波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1998, (04) :37-44
[8]   武夷山甜槠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动态及其功能评述 [J].
李凌浩,邢雪荣,黄大明,刘初钿,何建源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6, (02) :132-143
[9]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和粗死木质物的初步研究 [J].
刘文耀 ;
谢寿昌 ;
谢克金 ;
杨国平 .
植物学报, 1995, (10) :807-814
[10]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J].
彭少麟 ;
张祝平 .
生态学报, 1994, (03) :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