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回顾——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26
作者
丁国安
郑向东
马建中
刘煜
颜鹏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大气环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引用
收藏
页码:796 / 814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04 条
[1]   WMO区域本底站气溶胶特征分析 [J].
杨东贞 ;
颜鹏 ;
张养梅 ;
徐敬 ;
王淑凤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733-741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J].
徐晓斌 ;
林伟立 ;
王韬 ;
孟昭阳 ;
王瑛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5) :211-216
[3]   2005年中国酸雨时空分布特征 [J].
赵艳霞 ;
侯青 ;
徐晓斌 ;
丁国安 ;
王淑凤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5) :242-245
[4]   区域化学输送模式中NOx和O3源示踪法的引入 [J].
江文华 ;
马建中 .
气象学报, 2006, (03) :281-292
[5]  
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J]. 郑向东,丁国安,于海青,刘煜,徐祥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6]  
城市冬、夏季大气污染气、粒态复合型相关空间特征[J]. 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丁国安,苗秋菊,马建中,郑向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7]  
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J]. 徐祥德,周秀骥,施晓晖.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8]  
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10和PM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J]. 丁国安,陈尊裕,高志球,姚文清,李毓湘,程兴宏,孟昭阳,于海青,黄锦恒,王淑凤,苗秋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9]  
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统计修正模型预报途径研究[J]. 许建明,徐祥德,刘煜,丁国安,陈怀亮,胡江凯,张建春,吴昊,李维亮,何金海,杨元琴,王佳禾.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10]   北京地区SO2污染的长期模拟及不同类型排放源影响的计算与评估 [J].
颜鹏 ;
黄健 ;
R.Draxler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5, (S1) :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