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

被引:120
作者
江青春 [1 ]
胡素云 [1 ]
汪泽成 [1 ]
池英柳 [1 ]
杨雨 [2 ]
鲁卫华 [1 ]
王海真 [1 ]
李秋芬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岩溶储层; 岩溶古地貌; 有利勘探区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响应分析,同时对全盆地200余口探井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和残余厚度法2种古地貌分析方法开展了茅口组顶部古地貌形态的精细刻画,指出茅口组顶部发育岩溶洼地、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地3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具有"三高地、两斜坡、两洼地"的特点,岩溶洼地地层保存基本完整,岩溶高地缺失茅口组四段和部分茅口组三段,岩溶斜坡的地层缺失介于岩溶高地和岩溶洼地之间。突破了前人对茅口组风化壳古地貌存在"两高地"的认识,根据这一新认识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将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划分为4个有利勘探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949 / 9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层分布 [J].
张兵 ;
郑荣才 ;
王绪本 ;
罗媛 ;
李伟 ;
文华国 ;
胡忠贵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3) :257-267
[2]   塔河油田加里东中期第Ⅲ幕岩溶作用 [J].
严威 ;
王兴志 ;
张廷山 ;
丁勇 ;
刘存革 ;
吕海涛 .
石油学报, 2011, 32 (03) :411-416
[3]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its contr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the Early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J]. Liu Jingyan 1 , Lin Changsong 1 , Cai Zhenzhong 2 , Zhu Yongfeng 2 , Yang Yongheng 1 , Peng Li 1 , Si Baoling 1 , Huang Zhen 1 , Li Huanpu 1 , Xu Yingcai 1 and Su Zhenzhen 1 1 Key Lab of Marine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Oil & Ga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stitute of Pet
[4]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赵培荣 ;
罗毅 ;
张学丰 .
石油学报, 2010, 31 (03) :347-354
[5]   蜀南地区长兴组顶部岩溶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罗冰 ;
谭秀成 ;
李凌 ;
刘宏 ;
夏吉文 ;
杜本强 ;
刘晓光 ;
牟晓慧 .
石油学报, 2010, 31 (03) :408-414
[6]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 [J].
朱传庆 ;
徐明 ;
袁玉松 ;
赵永庆 ;
单竞男 ;
何志国 ;
田云涛 ;
胡圣标 .
科学通报 , 2010, (06) :474-482
[7]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地貌研究 [J].
文华国 ;
郑荣才 ;
沈忠民 ;
胡忠贵 ;
李伟 ;
张志杰 .
地质论评, 2009, 55 (06) :816-827
[8]   中国岩溶储集层分类与特征及相关的理论问题 [J].
张宝民 ;
刘静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1) :12-29
[9]   川西北矿山梁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黄第藩 ;
王兰生 .
石油学报, 2008, (01) :23-28
[10]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J].
陈维涛 ;
周瑶琪 ;
马永生 ;
杨恒书 .
地质学报, 2007, (11) :1518-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