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存在·势——中西形而上学不同方法之比较

被引:4
作者
何丽野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
关键词
象; 势; 存在; 周易;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06.05.005
中图分类号
B01 [哲学基本问题];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象”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概念但也同样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方法。它起源于《易经》,是对事物的“势”的认识而非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易经》之象的认识方法要到胡塞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中才能看出其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是语言的困境。即认识到“存在”决定“存在者”,但语言无法表述“存在”自身。“象”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述存在(即势),是说不可说。它既是一,又是多。象本身是一,对象的理解是多。所以它较好地弥补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弊病,是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J].
胡伟希 .
哲学研究, 2001, (09) :45-52
[2]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袁澍涓主编, 1988
[3]  
小逻辑[M]. 商务印书馆 , (德)黑格尔(G.W.F.Hegel)著, 1980
[4]  
哲学史讲演录[M]. 商务印书馆[德]黑格尔,G·W·F· 著,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