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前言 据吉川不二夫报导,对人类发生35种癌症疾病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属于诱发癌症的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这类化学致癌物约有450种,其中200种以上属于多环芳香烃类。在这些多环芳香烃类中,国内外都认为苯并(a)芘(beuz(a)pyrene)是一种强活性致癌物。所以,很多学者研究多环芳香烃化学致癌物时,都选择苯并(a)芘作为代表物。 近年来,我们在沈抚炼油污水灌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科研中,对芳烃化合物苯并(a)芘进行了探索,发现,在污灌区的上、中和下游不同灌溉年限的土壤下,苯并(a)芘有一定的累积。上游的个别地块,最高的竟达到540ppb(污灌年限在35年以上),与省内清水灌区土壤相比较,要高出1~2个数量级。可是,在沈抚灌区生产的大米,据测定其苯并(a)芘含量一般都在0.2~0.6ppb左右,与清灌区大米没有差别。这种情况的产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植株对土壤中的苯并(a)芘难以吸收呢?还是萤光仪法已经检查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呢?水稻籽实中测出来的苯并(a)芘(0.2~0.6ppb)又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