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年波包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8
作者
肖天贵 [1 ,2 ]
李江林 [3 ]
李湘 [1 ]
彭骏 [2 ]
机构
[1] 不详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
[6]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夏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WPD; 波包传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原地区都有来自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地区向东传播的波包和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向西传播的波包。当乌拉尔山向高原地区的波包传播减弱,高原地区波包传播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时,高原夏季风爆发。在高原夏季风爆发后,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维持期和减弱期等不同阶段。季风加强期间,强年(1998年)主要是从西太平洋地区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值,而弱年(1997年)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没有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季风维持期间,强年(1998年)表现出高原地区波包大值区向四周频散的趋势,而弱年(1997年)反映出与强年(1998年)相反的特征,高原地区有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传播来的波包;季风结束减弱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波包值再次向东传播影响到高原地区。最后分析波包强中心对应着天气系统扰动能量的中心,并且与天气系统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波包强中心的传播常常与槽脊的移动相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956 / 96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波包传播特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的关系 [J].
宋燕 ;
缪锦海 ;
琚建华 .
气象学报, 2006, (05) :576-582
[2]   阻塞高压形成、消失与波包的传播 [J].
宋燕 ;
缪锦海 .
高原气象, 2006, (03) :413-417
[3]   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及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J].
白虎志 ;
马振锋 ;
董文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484-491
[4]   高原季风强弱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J].
马振锋 .
高原气象 , 2003, (02) :143-146
[5]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J].
缪锦海 ;
肖天贵 ;
刘志远 .
气象学报, 2002, (04) :461-467
[6]   热带海温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 [J].
马振锋 ;
高文良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4) :440-447
[7]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 [J].
白虎志 ;
谢金南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1, (01) :22-27
[8]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 [J].
汤懋苍 ;
梁娟 ;
邵明镜 ;
石岗 .
高原气象, 1984, (03) :76-82
[9]   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 [J].
汤懋苍 ;
沈志宝 ;
陈有虞 .
地理学报, 1979, (01) :33-42
[10]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