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11
作者
宋欣
周欣
洪云
付立民
谢天壬
赖万中
陈学锋
邹娜
胡铭
朱显有
马龙虎
古源
机构
[1] 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诉讼教研室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暴力犯罪; 生物学; 危险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7 [犯罪学];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目的 探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群体案例加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北京市少管所因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进行问卷调查 ,按等比例设对照组。以社会 心理因素和生物 医学因素为指导 ,采用BinaryLogistic回归模式 ,探讨诸多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作用的大小。结果 案例组 99人 ,对照组 10 7人。在单因素和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中父亲年龄偏大 ;父亲吸烟 ;母亲吸烟 ;怀孕时未进行过胎教 ;家长在语言上侮辱孩子 ;家长不了解儿童教育方面知识 ;孩子间发生冲突时 ,家长处理方法不当 ;孩子存在多动现象 ;初中学习成绩差 ;经常旷课、逃学 ;学校无法律知识教育 ;经常看暴力黑社会的录像、小说 ;与人发生争执时常用暴力解决问题 ;平时佩带凶器等共 14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论 以上 14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属于社会 心理方面的 ,也有属于生物 医学方面的。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及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时 ,需要综合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 [J].
李爱芹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2, (0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