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审美范畴的佛教语源

被引:14
作者
普慧 [1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中文系
[2] 南开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佛教; 释教; 语源; 圆通; 体性; 审美范畴; 佛教哲学; 非正统派(印度哲学); 般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39 [词源学(字源学)];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文心雕龙》有许多重要的术语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术语,或直接从佛教哲学中引入,保持其原有的语义,如般若、圆通、物色;或根据佛教原意又加以创造组合,形成既有佛教哲学基础又有文学审美功能的双重范畴,如性灵、体性;或原为中国本土概念,加入了佛教内容,在进入文学领域之后,成为重要的文学审美范畴,如虚静、原道等。从语源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审美范畴与佛教哲学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准确把握《文心雕龙》审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续高僧传..道宣撰;..,
[2]   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 [J].
普慧 .
文艺研究, 2006, (10) :66-75+167
[3]   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 [J].
普慧 .
文艺研究, 1998, (05) :28-35
[4]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 [J].
普慧 .
文史哲, 1997, (05) :55-59
[5]  
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徐元诰撰;.中华书局.2002,
[6]  
佛教大辞典.[M].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  
印度禅.[M].方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  
五十奥义书.[M].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9]  
高僧传.[M].(南朝梁释)慧皎撰;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
[10]  
中国佛教文学.[M].(日)加地哲定著;刘卫星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