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样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被引:16
作者
阳怀忠 [1 ]
任建业 [1 ]
陆金波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负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定量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新生代强烈的负反转作用是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了解负反转构造对东营凹陷中、新生代盆地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详细刻画了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几何学样式,并综合运用计算断层活动速率和负反转率以及编制地层位移-距离曲线等方法,对东营凹陷负反转断层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J3-K1和Ek-Es4两期盆地的主体均是印支期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所致,总的负反转率约为3.367~8.3,其中J3-K1时期负反转率为1.388~3.904;负反转构造最终定型于Es3-Es2时期;负反转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SW至NE逐渐增强的演变规律.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的研究对于盆地内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493 / 5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板块俯冲对济阳坳陷形成的制约 [J].
叶兴树 ;
王伟锋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2) :235-242
[2]   华北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 [J].
魏文博 ;
叶高峰 ;
金胜 ;
邓明 ;
景建恩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4) :441-452
[3]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转型期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J].
郑德顺 ;
吴智平 ;
李伟 ;
周瑶琪 .
地质学报, 2005, (03) :386-394
[4]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翟明国 ;
孟庆任 ;
刘建明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邵济安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4, (03) :285-297
[5]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S6′界面的构造变革意义 [J].
任建业 .
地球科学, 2004, (01) :69-76+92
[6]   低潜山反转构造演化、成藏体系与勘探——以胜利油区孤北低潜山为例 [J].
常国贞 ;
毕彩芹 ;
林红梅 .
断块油气田, 2002, (05) :19-23+90
[7]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初步分析 [J].
郝雪峰 ;
宗国洪 ;
李传华 ;
伍松柏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3) :8-10+5
[8]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J].
朱炎铭 ;
秦勇 ;
范炳恒 ;
李田忠 ;
姜波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02) :87-92
[9]   塔西南地区二叠系剥蚀厚度恢复 [J].
牟中海 ;
陆廷清 ;
谢桂生 ;
罗仁泽 .
天然气工业, 2001, (02) :41-43+7
[10]   济阳坳陷内的负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陈洁 ;
董冬 ;
邱明文 .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03)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