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实验岩石学对埃达克岩成因的限定——兼论中国东部富钾高Sr/Y比值花岗岩类
被引:23
作者:
续海金
马昌前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湖北武汉
来源:
关键词:
脱水熔融;
热结构;
增厚地壳;
埃达克岩;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量变玄武岩脱水熔融实验表明,制约埃达克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岩、水和地壳热结构(p-T轨迹)。变玄武岩低到中等程度(10%~40%)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含水矿物(主要是角闪石)脱水反应产生埃达克岩熔体,残余相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没有斜长石)。在俯冲带,当压力为1.6~2.2 GPa(约70~90 km)和温度为800~1150℃时,具有高的剪切热速率和非常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就会发生脱水熔融形成埃达克熔体。在增厚地壳内,具有高的热状态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在压力≥0.8 GPa(>35 km)和温度介于800~110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熔体。然而,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富钾高Sr/Y比值花岗岩类,可能形成于加厚地壳开始减薄及地壳从挤压向拉张伸展转换的环境下,所对应的岩浆,与下地壳底侵的碱性玄武岩和/或拉斑玄武岩在压力1.0~1.5 GPa和温度850~108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熔融的残余相为辉石岩类,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还受到了地壳AFC的影响。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从加厚转变为减薄的过程,就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及随后含石榴石辉石岩类残余体的拆沉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2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