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

被引:26
作者
萧正洪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 粮食; 种植结构; 乾隆; 流民; 陕南; 清中期; 农业垦殖; 道光; 清后期; 经济林木; 清前期; 清代前期; 高寒山地; 作物; 三省边防备览; 低山丘陵地带; 紫阳县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矛盾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种植业盛衰的过程以及原因。清代前期,陕南种植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相当不同的面貌。其总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耕区域狭小。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南方流民徙入陕南,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其中,以玉米、马铃薯等新作物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生产的兴盛最为显著,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在种植业中的地位亦有所上升。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陕南人口显著减少,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日见式微,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的不合理性愈加严重,种植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程度不等地趋于衰退。导致清代陕南种植业由落后到兴盛、又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政策与农业垦殖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史表明,第一,符合一定地区特点、具有灵活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的农业政策,能对种植业的发展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必然严重地阻碍种植业的发展。第二,以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换取来的种植业的兴盛,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其衰落是难以避免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84
页数:1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