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被引:5
作者
杨吾扬,梁进社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
成本──效益分析,厂址选择,生产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区,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区域均衡增长,区域非均衡增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7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本文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区域开发的若干模式的原形。涉及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的成本效益分析、各类厂址选择模式(生产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区线性模式;企业原、燃、材料和产品运输最近便非线性模式,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或吸引区模式)、区域和区际投入产出模式,以及区域增长模式(新古典区域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作者认为,将这些模式付诸于我国的实践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区域经济学导论.[M].(美)胡佛(Hoover;E.M.)著;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
[2]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计划出版社.1987, 7-80058-004-0
[3]  
工程经济学.[M].黄渝祥;邢爱芳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4]  
工业区位理论.[M].陈振汉;厉以宁著;.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