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素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3
作者
李韶菁 [1 ]
黄峰 [2 ]
蓝希 [3 ]
杜冠华 [3 ]
机构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2] 汕头大学药学院
[3]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关键词
山葡萄素;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黏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对从山葡萄籽来源的山葡萄素A和二脱氢山葡萄素A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y926、鼠巨噬细胞RAM264.7和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THP-1,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脂多糖(LPS)损伤后,通过检测细胞活力(MTT法和LDH法)、活性氧、一氧化氮、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分泌,单核细胞THP-1和内皮细胞Hy926的黏附作用,考察化合物的作用。结果化合物对ox-LDL导致的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损伤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抗氧化,减少氧、氮自由基产生,抑制LPS所致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释放,抑制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结论山葡萄素A和二脱氢山葡萄素A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早期事件的多个关键环节均有作用,提示其可能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分子机制涉及多个靶点和通路的相互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92 / 119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J].
李文明 ;
刘洪涛 ;
李秀英 ;
徐纲 ;
于超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 (11) :1516-1521
[2]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J].
李玉洁 ;
杨庆 ;
翁小刚 ;
王怡薇 ;
朱晓新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 (07) :857-860
[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J].
李国华 ;
王佐 ;
王北冰 ;
姜志胜 ;
吕运成 ;
尹凯 ;
危当恒 ;
涂玉林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7, (07) :487-490
[4]   肝X受体激动剂对RAW 264.7细胞ABCA1蛋白表达和TNF-α、IL-6产生和分泌的影响 [J].
张同欣 ;
胡厚源 ;
永福 .
中国药师, 2005, (10) :810-812
[5]   苦瓜蛋白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影响 [J].
王佐 ;
唐朝克 ;
吕运成 ;
李榕娟 ;
危当恒 ;
万载阳 ;
杨保堂 ;
刘录山 ;
易光辉 ;
杨永宗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4, (01) :27-30
[6]   白藜芦醇低聚体类似物的结构与分布 [J].
李娜 ;
李小妹 ;
黄开胜 ;
林茂 .
药学学报, 2001, (12) :944-950
[7]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内皮损伤 [J].
徐雅琴 ;
张钧华 .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0, (01) :26-29
[8]   Chemokine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stabilization and rupture [J].
Daissormont, Isabelle T. M. N. ;
Kraaijeveld, Adriaan O. ;
Biessen, Erik A. L. .
FUTURE CARDIOLOGY, 2009, 5 (03) :273-284
[9]  
The role of chemokines in human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enhanced biological insights[J] . William S Shin,Andrzej Szuba,Stanley G Rockson.Atherosclerosis . 2002 (1)
[10]  
The oxidative stress hypothesis of atherosclerosis: cause or product?[J] . W.E. Stehbens.Medical Hypotheses . 199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