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1966年证实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的人、鼠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西藏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流行猛烈,鼠疫疫情在地理分布上呈广泛而连续性并与宿主动物的分布相关联;疫情集中于气温高、雨量充足的7~8月份,但在旱獭地面活动期间(4~10月)均可发现疫情,其特点为连续性、突发性和顽固性。1966~1994年共发生人间鼠疫11起,84人发病,50人死亡,病死率59.52%;传染源主要是染疫喜马拉雅旱獭(Marmzotahimalayana),占72.72%,藏系绵羊(ovisaries),占18。18%;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剥食)染疫动物为主,首发病例均有接触疫源动物史,后经空气、飞沫传播而造成人间肺鼠疫流行;首发病例以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发生频率较高,且易继发肺鼠疫,而原发肺鼠疫者较少见;职业以农牧民居多。根据生化特性可将西藏鼠疫菌株分为冈底斯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二型分别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