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转型及其中国式任务

被引:21
作者
孙笑侠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治化; 转型期; 国情性因素; 回应性因素; 中国式任务;
D O I
10.19563/j.cnki.sdfx.2014.01.004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转型期法治"是一种法治化的过程,是体现历时性、阶段性和转折性的概念。对其进行研究,既需要考察影响它的国情性因素,也需要从法治本身的内部因素来描述。转型期法治的国情性因素包括时间、空间、环境与主体四个要素。转型期法治从观念形态、过渡策略、发展进路、运行环节四个方面来回应国情性因素,构成回应性因素。转型期法治要完成蜕变走向成熟,需要优化和强化若干中国式的任务,包括:缩减"半法治"的范围,有区分地应用建构与演进两种进路,把握转型时机与重点,选择并健全法治的必备制度要件,消解实质性思维的副作用以树立法治观和正义观。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21]  
法律的定位:正义、程序与权利 .2 郑成良. 文汇报 . 2010
[22]   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 [J].
孙笑侠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4) :5-12
[23]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J].
公丕祥 .
法学研究, 2000, (06) :32-47
[24]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兼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论点的学术介评 [J].
刘作翔 .
法学评论, 1998, (05) :40-50
[25]   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 [J].
苏力 .
法学研究, 1998, (01) :1-13
[26]   法治、合理性及其代价 [J].
孙笑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7, (01) :1-8
[27]   论政府主导型的法制现代化 [J].
蒋立山 .
法学杂志, 1995, (03) :15-16
[28]   生存权论 [J].
徐显明 .
中国社会科学, 1992, (05) :39-56
[29]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J].
李步云 .
法学研究, 1991, (04) :11-17
[30]   “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 [J].
张文显 .
中国法学, 1990, (04) :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