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分析

被引:12
作者
刘晓旭 [1 ]
胡勇 [1 ]
朱斌 [1 ]
赵金洲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低渗透储层; 砂岩气藏; 储层特征; 物性分析; 孔隙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岩石矿物含量与结构分析技术,结合岩样压汞资料等多种技术手段,对荷包场—界市场(简称包界)试验区须家河组气藏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孔隙和混合孔隙为特征。当孔隙度大于7%时,储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其喉道类型以缩颈喉道为主,次为片状喉道;当孔隙度小于7%时,孔隙以粒内溶孔为主,其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次为管状喉道;储层内粘土矿物含量较高,伊利石呈片状、丝缕状桥接孔隙,造成对孔隙、喉道的堵塞或封隔,使孔隙的连通性进一步降低。孔喉分布总体具有单峰状,以小孔细喉型为主体,平均中值喉道半径小,渗透率贡献值与喉道分布不一致,岩样渗透性主要由少数粗喉道提供,占据大部分比例的小喉道对岩样渗透性的贡献极小。鉴于储层含水饱和度较高、气井产凝析油以及粘土含量高的现象,建议尽量保持地层压力以防止凝析油过早析出,降低经济极限产量以提高低渗、特低渗区储层的动用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特殊低渗透油气田开采技术.[M].冈秦麟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 [2] 油气储层地质学.[M].吴胜和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 [3]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裘亦楠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 [4] 油层物理.[M].何更生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 [5]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罗蛰潭;王允诚编著;.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