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S-C构造控制金矿化的实例

被引:8
作者
刘如琦
戴立军
机构
[1] 中国钢铁工业贸易集团公司天津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S-C构造; 剪切带; 糜棱岩; 金矿化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吉林省集安活龙金矿区位于一巨大剪切带中,强烈糜棱岩化,产生了ListerandSnoke(1984)所定义的Ⅰ和Ⅱ两类SC糜棱岩。依据两种主要糜棱面理S(Sm)与C的几何关系及局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初步确定了发生于中生代的两次剪切运动。含金石英脉(金矿体)均顺沿C面空间形成,当转入S时,则很快变薄消失。但S面大面积低品位金矿化现象表明,S面在含金流体渗透时曾起到通道作用。宏观上,含金石英脉集中分布于由接近平行的或交织的C面组成的、且排列较规则的构造带中,因C面通常倾角极缓,故构造带和相关的含金石英脉组呈一定间距出现于某些标高段内。金矿体的品位、厚度的稳定方位与S∧C交线方位接近,而且金矿体往往呈串珠状和透镜状顺此方位排列。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辽东半岛南部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路孝平
    吴福元
    林景仟
    孙德有
    张艳斌
    郭春丽
    [J]. 地质科学, 2004, (01) : 123 - 138
  • [2] 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M].李清波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 [3] Crustal-scale shear zon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Archaean gold mineraliz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J].B. N. Eisenlohr;D. Groves;G. A. Partington.Mineralium Deposita.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