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强沙尘暴的微气象要素及PM10观测分析

被引:12
作者
岳平 [1 ,2 ,3 ]
牛生杰 [2 ]
沈建国 [4 ]
葛增平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 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
[4]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要素; 气溶胶;
D O I
10.13577/j.jnd.2009.0119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相关监测资料,对2006年3月9日特强沙尘暴过程近地层微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特强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蒙古气旋是形成这次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旋的位置和强度有关;温、压、湿和风速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10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特强沙尘暴时段PM10最大值超过140 mg/m3。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特征——以塔中地区为例 [J].
李生宇 ;
雷加强 ;
徐新文 ;
王德 ;
王鲁海 ;
黎跃东 .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02) :14-19
[2]   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10来源解析 [J].
冯银厂 ;
彭林 ;
吴建会 ;
朱坦 ;
吕爱华 ;
张克潭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S1) :30-33
[3]   论特强沙尘暴(黑风)的物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 [J].
张强 ;
王胜 .
中国沙漠, 2005, (05) :675-681
[4]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模型研究 [J].
邱玉珺 ;
邹学勇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2) :35-40
[5]   中国北方的典型强沙尘暴事件(1954~2002年) [J].
周自江 ;
章国材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1) :1224-1228
[6]  
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J].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中国环境科学. 2002(06)
[7]   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 [J].
周秀骥 ;
徐祥德 ;
颜鹏 ;
翁永辉 ;
王建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27-334
[8]   强沙尘暴微气象特征和局地触发机制 [J].
胡隐樵 ;
光田宁 .
大气科学, 1997, (05)
[9]   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 [J].
王式功,杨德保,金炯,徐启运,杨瑜峰 .
中国沙漠, 1995, (01) :19-30
[10]   甘肃省“4.22”特大沙暴分析 [J].
徐国昌 ;
陈敏连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1979, (04) :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