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28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关键词
干暖河谷; 干热河谷; 小气候特征; 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 元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岷江上游雨季南北坡小气候特征比较 [J].
张一平 ;
刘玉洪 ;
窦军霞 ;
何云玲 ;
郭萍 ;
葛在伟 .
山地学报, 2002, (06) :680-686
[2]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 [J].
叶延琼 ;
陈国阶 ;
樊宏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4) :383-387
[3]   元江干热河谷环境变迁与适应对策研究 [J].
何永彬 .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02) :26-28
[4]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 [J].
叶延琼 ;
陈国阶 ;
杨定国 .
重庆环境科学, 2002, (01) :2-4+16
[5]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 [J].
包维楷 ;
王春明 .
山地学报, 2000, (01) :57-62
[6]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 [J].
包维楷 ;
陈庆恒 ;
不详 .
山地学报 , 1999, (01) :23-28
[7]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 [J].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5, (03) :277-282
[8]   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现状与生态建设 [J].
欧晓昆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 (03) :271-276
[9]   岷江上游森林水文效应研究 [J].
陈祖明 ;
任守贤 .
地理学报, 1992, (01) :49-57
[1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水土流失现状和原因 [J].
刘斌 ;
张仁绥 ;
纪先桃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0, (04) :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