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机制(英文)

被引:16
作者
罗松 [1 ]
余曙光 [2 ]
韩婷 [2 ]
机构
[1] 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针灸疗法; 疾病模型,动物; 电针; 海马; 突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背景: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数密度、面密度、突触连接带的平均面积及海马CA3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材料:选用24月龄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480±20)g;3月龄雄性SD大鼠6只,体质量(250±15)g。通道式水迷宫:由黑色玻璃制成(2.1m×1.7m×0.6m),水深40cm,水温22~25℃。共设4个盲端。WQ1002F型Hans电针仪。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6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三级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先后通过3次通道式水迷宫实验将老年SD大鼠分组:第1次水迷宫实验(针对6只青年大鼠)在造模前8d进行,共4d。得出青年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第2次水迷宫实验(针对50只老年大鼠)在造模前4d进行,得出老年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其中36只潜伏期<青年大鼠潜伏期均值+1倍标准差值为正常老年大鼠,从中随机选出1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对其余24只大鼠采用穹窿-海马伞切断术造成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第3次水迷宫实验(针对造模的24只大鼠)在造模后第2天进行,从中选出潜伏期大于青年大鼠潜伏期均值+2倍标准差值的大鼠,即为合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再从中随机筛选出12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②造模后第6天开始对电针组进行治疗,选穴百会、涌泉、太溪、血海,用30号3.33cm毫针分别在“百会”斜刺0.5寸,“涌泉”、“太溪”、“血海”直刺0.3寸,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施以连续波,频率20Hz,电压2~4V,强度以大鼠能安静耐受为度(约为2mA),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20d。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在与造模大鼠相同位置暴露大脑皮质,不切断穹窿-海马伞)和模型组只进行固定,未予任何治疗。③治疗结束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3区超微结构,采用体视学方法计数突触的数量和突触连接带与测试线的交点数,求出能够较好反映突触形态可塑性变化的体视学参数突触的数密度、面密度和突触连接带的平均面积。④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性用t检验,非齐性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突触数密度、面密度、突触连接带的平均面积比较。结果:最终符合要求进入结果分析的老年大鼠24只,每组6只。①超微结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突触密度大于模型组,而突触平均面积较小;电针后突触的密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大,而突触的平均面积较小。②大鼠海马CA3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模型组和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以模型组最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③大鼠海马CA3区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模型组和电针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以模型组最高;假手术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电针组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地使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阻止海马神经元突触的退变。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89+193 +193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