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社会组织的产生

被引:1
作者
姜宁宁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
集体行动; 非政府组织; 新社会组织; 社会属性; 社会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社会治理的行动往往以集体行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工业社会时期,社会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呈现出协作的关系,即非政府组织等参与者在政府的主导下参与社会事务。协作型的集体行动致力于寻求制度化的协作方案。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结社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领域的不断生长,社会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社会治理的行动者对社会生活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集体行动的社会属性开始真正展现出来。非政府组织产生的意义在于发掘社会性,重建社会行动,变革社会治理中的集体行动方式。新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的成熟形态,与传统的、常规的组织不同,它充分地表达了社会治理集体行动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它抛弃了科层制组织结构,弱化了组织边界,在自己的业务领域以任务为导向、以合作行为为方式;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管理方面鼓励自主管理、创造合作的机制。新社会组织的出场不仅将提供组织变革的具象方案,也将引导社会治理行动走向合作。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治理功能 [J].
马全中 .
党政研究, 2014, (06) :37-43
[2]   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J].
乔耀章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1) :85-90
[3]  
社会治理的话语重构.[M].张乾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  
无边界组织.[M].阿什肯纳斯;尤里奇;吉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  
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M].张康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  
复杂性思维.[M].(德) 迈克策尔; 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  
社会中的国家.[M].米格代尔.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8]  
公共生活的发生.[M].张康之; 张乾友;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  
论伦理精神.[M].张康之;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  
管理思想史.[M].( ) 雷恩 (Wren;D.A.) ;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