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被引:96
作者
程广有
唐晓杰
高红兵
沈熙环
机构
[1] 汕头大学理学院
[2] 北华大学林学院
[3]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华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子; 休眠机理; 解除休眠技术;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4.01.002
中图分类号
S791 [针叶树类];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种子萌发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100 +1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东北红豆杉种子层积过程中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J].
高红兵 ;
吴榜华 ;
孙振良 .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8, (04) :3-5
[2]   脱落酸和酚酸在红松种子休眠中的作用 [J].
李金克,郑然,王沙生,魏刚 .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6, (Z1)
[3]   紫杉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繁殖育苗初步研究 [J].
杨利民 ;
张荫桥 ;
胡全德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3, (04) :41-43
[4]   东北红豆杉 [J].
任步钧 ;
曹玉峰 .
植物杂志, 1992, (02) :8-8
[5]   脱落酸和内源抑制物对洋白蜡种子休眠的影响 [J].
郑彩霞 ;
高荣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 (04) :39-46
[6]   南方红豆杉种子后熟生理的研究 [J].
谭一凡 .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1, (02) :200-206+213
[7]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的研究 [J].
史忠礼 ;
周菊华 ;
王子卿 .
浙江林业科技, 1991, (05) :1-6
[8]   赤霉素对水曲柳种子解除休眠的作用 [J].
凌世瑜 .
林业科学, 1986, (01) :78-85
[9]   红豆杉种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 [J].
吴啸峰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5, (04) :23-26
[10]   格木种子休眠和萌发生理的研究 [J].
陈润政 ;
傅家瑞 .
林业科学, 1984, (01)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