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被引:9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关键词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碧溪岭区; 榴辉岩; 同碰撞构造; 应变分解; 张扭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3 [动力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大别山碧溪岭深色榴辉岩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SHRIMP分析——晋宁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 [J].
程裕淇 ;
刘敦一 ;
I.S.Williams ;
简平 ;
庄育勋 ;
高天山 .
地质学报, 2000, (03) :193-205+289
[2]   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激光探针40Ar-39Ar年龄 [J].
胡世玲 ;
郝杰 ;
李曰俊 ;
戴橦谟 ;
蒲志平 .
地质科学, 1999, (04) :427-431
[3]   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变质温压条件计算及氧同位素研究 [J].
肖益林 ;
傅斌 ;
李曙光 ;
郑永飞 .
地球学报, 1997, (03) :95-100
[4]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Ⅰ.Sm-Nd同位素体系[J]. 李曙光,E.Jagoutz,肖益林,葛宁洁,陈移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03)
[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学与高压矿物组合 [J].
樊祺诚 ;
刘若新 ;
马宝林 ;
李齐 ;
张旗 ;
赵大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65-270
[6]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7]   大别山碧溪岭石榴橄榄岩-榴辉岩体的原岩性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启示 [J].
刘若新,樊棋诚,李惠民,张旗,赵大升,马宝林 .
岩石学报, 1995, (03) :243-256
[8]   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区——一个晚太古代的超高压变质带 [J].
曹荣龙 ;
朱寿华 .
地质学报, 1995, (03) :232-242
[9]   安徽碧溪岭含柯石英榴辉岩的U-Pb与40Ar/39年代学研究 [J].
曹荣龙,朱寿华 .
地球化学, 1995, (02) :152-161
[10]   安徽岳西县碧溪岭—五河地区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组合的原岩性质 [J].
张旗 ;
赵大升 ;
刘若新 ;
马宝林 ;
樊祺诚 ;
李齐 .
科学通报, 1993, (18) :1694-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