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被引:19
作者
于湘伟 [1 ]
陈运泰 [2 ]
张怀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京津唐地区; 地震活动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5 [地震活动性、地震区域划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震重新定位后,P波绝对走时均方根残差由初始的1.2s降为0.3s,定位精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分布在断层带地区,条带状更为清晰.在唐山地区的唐山—大城断裂带,地震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内,两侧的地震比较稀少.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带呈现更明显的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说明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最为活跃.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唐山地区的地震震源位置,沿北东方向剖面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3个小震群的特点,震源最大深度为25km.唐山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的对比性研究表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的精度高于常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双差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新发现的唐山地震大断层 [J].
邱泽华 ;
马瑾 ;
刘国玺 .
地震地质, 2005, (04) :669-677
[2]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J].
徐常芳 .
地学前缘, 2003, (S1) :101-111
[3]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于湘伟 ;
陈运泰 ;
王培德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3, (01) :1-14
[4]   从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结果讨论唐山地震成因 [J].
曾融生 ;
陆涵行 ;
丁志峰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4) :383-398
[5]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1976年唐山地震的位错模式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王新华 ;
黄立人 ;
刘妙龙 .
地球物理学报, 1979, (03) :201-217
[6]  
唐山大地震震害[M]. 地震出版社 , 刘恢先 主编, 1985
[7]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 .2 高文学,马瑾. 地震出版社 . 1993
[8]  
Tomographic imaging of P and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northeastern Japan .2 Zhao Dapeng,Akira Hasegawa,Shigeki Horiuchi.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Solid Earth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