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古热水场地球化学类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探讨——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分析与研究方法之二

被引:28
作者
方维萱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术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贵阳
[2] 西北大学地质系
[3] 西安
[4] 不详
关键词
秦岭; 热水沉积体系; 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 流体动力学; 地球化学动力学; 热水层流模型; 热水混合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地质类比方法, 结合秦岭造山带热水沉积岩相研究, 提出热水沉积体系概念。通过现代陆相及海相热泉和秦岭热水沉积岩相对比, 按化学成分可将古热水场划分为强酸性硫酸盐型、弱酸强碱碳酸盐型、以SiO2 为酸酐型、碱性富Mg 重卤水型、热卤水型及强酸性硼硅酸盐型等6 种类型古热水场。并对典型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热水系统的流体地球化学动力学。提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热水系统的两类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模型, 热水层流体系模型和不同成分、性状的热水混合体系模型。从热水系统的边界协同学约束条件、空间拓朴结构、流体通量动量方程及矿质大规模沉淀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等方面对这两类流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矿床地球化学.[M].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地质出版社.1997,
[2]  
中国秦岭型铅锌矿床.[M].王集磊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秦岭造山与金属成矿.[M].王相等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4]  
协同学入门.[M].郭治安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  
粘性流体力学.[M].徐文熙等 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6]   南秦岭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及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 [J].
方维萱 ;
卢纪英 ;
张国伟 .
西北地质科学, 1999, (02) :3-18
[7]   银硐子-大西沟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中重晶石岩类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 [J].
方维萱 ;
张国伟 ;
黄转莹 .
岩石学报, 1999, (03) :484-491
[8]   论流体与成矿作用 [J].
方维萱 .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9, (02) :65-73
[9]   陕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 [J].
方维萱 .
沉积学报, 1999, (01) :44-50
[10]   南秦岭晚古生代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系统 [J].
祁思敬 ;
李英 .
地学前缘, 1999, (01) :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