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机制研究

被引:8
作者
赵全军
机构
[1] 不详
[2] 宁波大学法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清末民国; 农村义务教育; 供给责任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8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G529 [教育史];
学科分类号
040103 ; 060207 ;
摘要
供给问题是义务教育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清末民国时期,受特定制度环境的约束,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呈现出了责任主体基层化、组织体系科层化、资源流动等级化的特点,由于这样的供给责任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义务教育的推行成本问题,农村的学龄儿童家庭必须分担过高的义务教育成本,所以,农民很难认可、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以至于义务教育制度在中国发轫以后,经过了清末民国两个时期,仍不能得到真正普及。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2]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J].
王铭铭 .
社会学研究, 1999, (06) :103-116
[3]   试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 [J].
马戎 .
西北民族研究, 1998, (02) :1-32+92
[4]  
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朱有〓等编, 1993